English

《咱老百姓》启示录

2000-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仲呈祥 我有话说

近十年来,电视短剧片头广告难带、投入资金难拉,其艺术生产力日趋萎缩,以至作为国家级政府奖的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不得不连续数届“优秀电视短剧奖”空缺。尽管广大观众和理论批评界一直呼吁加强电视剧短剧的创作,多年来却收效甚微。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北京电视台以促进中华民族电视文化健康繁荣的战略眼光,摆脱市俗功利的羁绊,精心组织创作了百部电视短剧《咱老百姓》。这次成功的艺术实践,不仅为中国电视剧创作,而且为整个中国当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经验。

一是组织创作。北京电视台深知:在题材资源上,最具地方特色、地方优势的“京味”富矿,便是北京老百姓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咱老百姓》题旨一定,便在题材资源的开掘上为作家艺术家敞开了发挥审美创造才干的广阔天地,与那股远离人民群众生活的“贵族气”、“脂粉气”、“殖民气”甚浓的题材选择严格划清了界限,至于具体的“写什么,怎么写”,决不横加干涉;在样式资源上,“人所趋之,我必避之”。时下电视剧越拍越长,“注水”现象愈演愈烈,《咱老百姓》针锋相对,选择奇缺的短剧样式,求精求新。这样的资源配置,从题材到样式,集百部之势,形成气候,在全国电视界独树一帜。为了做好这部百部短剧,他们调集了文学界、电影界、电视界的一批专家,出谋划策,优势互补。他们与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及其它兄弟电视台通力合作,使每个剧组都尽可能实现艺术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保证了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

二是注重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思想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归根结底是靠质量取胜的。百部电视短剧,数量可谓不少;且编剧、导演、演员各异,题材、风格、体裁不同,百花齐放,蔚为壮观。但我确曾担心:为求百部,恐难免前紧后松,参差不齐,甚或滥竽充数,质量不保。如今,事实证明,我这担心是多余的。百部之中,已荣获“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春燕奖。”和其它国家级、省级奖项的作品,已近20部,还有40余部短剧,尚待新的世纪参加各种奖项角逐。在我看来,这种质量,是追求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的和谐统一。题材都是“咱老百姓”的当代生活,不论轻、重、大、小,都经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化、艺术化创造,开掘、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想、有意味的人生乃至耐人咀嚼的哲理。《拜师》、《胜负攸关》、《奶娘》、《阿斯卡尔和他的舅舅》、《工钱》、《较劲儿》等都是如此。在这里,很少看到听到公式化、概念化的说教和思想贫乏的“为艺术而艺术”;拨动观众情感心弦的是艺术化了的思想与承载着思想内蕴的艺术。

三是妥善处理好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提高观众鉴赏修养的辩证关系。有一种看法,认为电视剧艺术是“俗文化”,只能“从俗”、“媚俗”。其实不然。《咱老百姓》就决非如此。百部电视短剧,大都格调很高,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百部短剧,千姿百态,虽有粗细、文野之分,但总体上追求文化品位、审美格调,值得称道。描写老百姓的生活,不适应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孤芳自赏,我行我素,是背离为人民服务方向的。但这适应有两种:一种是积极适应,为了提高去适应,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言,“适应是为了征服”;另一种是消极适应,一味媚俗,势必强化观众审美情趣中那部分落后、愚昧、不健康的东西,被强化了的这些东西又势必反过来刺激某些不清醒的创作者创作品味、格调更为低劣的作品,于是,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的二律背反即恶性循环便由此产生。《咱老百姓》以成功的艺术实践雄辩证明:应当科学地认识收视率,清醒地追求收视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